葛剑雄教授主讲“中国统一的历史和未来”

发布时间:2010-05-06

2010年4月29日晚上6:30,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以下称“高研院”)、“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讲坛”在光华楼东辅楼103报告厅举行了第二十七场主题讲座。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明明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萧功秦教授担任评论嘉宾。另外,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开放时代》杂志执行主编吴重庆教授,以及高研院研究人员纳日碧力戈、林曦、刘清平、陈润华、吴冠军、孙国东、沈映涵也参加了本次讲座。

讲座由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高研院院长、复旦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主任邓正来教授主持。他欢迎了葛剑雄教授来复旦高研院“中国深度研究高级讲坛”演讲,简要介绍了葛剑雄教授的学术背景与学术专长,并分别介绍了本次演讲的评论嘉宾萧功秦教授和陈明明教授。

葛剑雄教授本次讲演的题目为“中国统一的历史和未来”。首先,他提出了其在《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一书中的一个核心观点:在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间比统一的时间要长。同时,他认为分裂时期,也就是“乱世”,也能够对文明的发展起到某种积极作用。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五四时期都是文化发展比较活跃的时期。

接着,葛教授博引史实,对历史上影响中国统一的地理环境、物质基础、文化认同和利益认同因素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地理环境因素在中国的统一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是统一的基础。同时,文化认同可以超越种族的藩篱,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因而利益认同在统一中发挥的效用并不大。

然后,葛教授对上述因素在今日社会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全球化大潮之下,科学技术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地理环境因素在统一中的作用逐渐减弱;物质基础也不再是统一与分裂的基础因素;当今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化认同在统一中只是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不再是原动力。然而,古代社会中作用并不大的“利益认同”在今天却是至关重要,当前台湾和大陆关系的改善主要还是依赖利益认同。但是,仅有利益认同不会直接带来政治认同,因为这之间还须有“观念认同”这一关键因素。

最后,针对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统一问题,葛教授指出,文化认同、血统认同、利益认同对稳定和统一仍旧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陆和台湾在普世价值上可以做到认同。要实现最终的统一,就需要双方的政治家能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有大智慧、大勇气,真正地出于民族大义做出努力。

评论嘉宾陈明明教授发表了他的评论意见。他从三个角度对统一和分裂进行了分析:作为历史的统一和分裂、作为价值的统一和分裂、作为战略的统一和分裂。首先,他非常赞同葛剑雄教授关于“中国历史上分裂的时间比统一的时间更长”的观点。他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统一所占的实际比重表明这是一种“弱统一状态”。其次,陈明明教授认为,统一作为一种理念和价值长期影响和支配着中华民族的国家建设思维,从未被中断、舍弃过。这主要根源于儒家“大一统”思想的传承、西方现代性思潮的冲击和“条约体系时代”国家建构进程的需要。最后,陈教授肯定了葛剑雄教授对于分裂和统一所进行的理性分析。他指出,大陆和台湾未来的统一应该基于这样的思维:统一于民主、统一于法制,统一于自由。

萧功秦教授强调:统一和分裂问题是研究中国文明史绕不开的问题。葛剑雄教授关于“乱世对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分析是迄今为止对分裂时期的“同情理解”中最完整、最系统的论述。他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过多元并存的列国时代,但是由小农经济造成的同质个体所构成的社会结构无法形成欧洲社会契约式、多元有效竞争的均势,必须通过大一统的方式来避免无穷无尽的战争。而这种大一统的做法本身存在着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它具有规模效应,能够形成强大的国家,对抗少数民族入侵、抵抗自然灾害;另一方面,与“大一统”相适应的“天下观”认识不到外部敌人的存在内部,加之中央集权和有限的制约机制使得统治者可以为所欲为,从而使得整体的宏观稳定也意味着对社会内部活力的压抑。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大一统所起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它的积极作用。日本多国并存的封建体系下明治维新运动的活力与中国清朝时期的大一统情境之下的落后状态的鲜明对比就是明证。

葛剑雄教授对两位嘉宾的点评做出了回应。他指出,两位嘉宾在理论上进行的深入分析和世界历史比较的视角使他深受启发。同时,他自己的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作为一名研究历史的学者,尊重历史、实事求是是最重要的素质。

接下来的问答环节中,观众席反响热烈,主要提出了如下问题:应该如何理解“远交近攻”?它与文化认同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大一统的环境下可能会出现学术文化的萎缩?有学者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统一的“定时炸弹”,你怎样看待这项政策?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制定是苏俄影响的产物,还是继承中国历史上八旗制度等民族政策的结果?在大陆和台湾两岸关系问题上,除了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利益认同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国际背景因素(如美国、日本)的影响,这种国际因素在怎样的程度上发挥着制约作用?等等。

葛剑雄教授对观众的提问一一做出了回应。他指出,远交近攻是分裂时期相互认同的文化之间采取的一种政治策略。大一统与学说自由是相互矛盾的,大一统往往意味着对私人、特别是掌握学说的精英阶层的严厉控制。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主要脱胎于苏俄政策。但是在实行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民族的团结和统一。真正的民族平等是建立在契约之上的,真正的自治并不是一种优惠政策,而是中央和地方之间合理地划分事权。只有这样,才能用平等来消除民族之间的鸿沟。在大陆与台湾的关系问题上,最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大陆和台湾本身的作为,国际因素只是起着第二位的影响作用。

最后,邓正来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简要总结,对葛剑雄教授的精彩演讲、两位评论嘉宾的深刻点评以及广大同学的积极参与表示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