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讲堂】唐世平: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防御性现实主义

发布时间:2010-06-13

2010年6月8日晚18:30,由上海市科教党委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我校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承办,复旦环球事务论坛协办的,“博雅讲堂”在我校第三教学楼3106室开讲。本期“博雅讲堂”邀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地区安全中心特约研究员唐世平教授为复旦师生做了题为“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理论:防御性现实主义”的讲演。

在一个小时的演讲中,唐世平教授从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大国安全战略的判断、中国安全战略的历史与未来等方面,对防御性现实主义和中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于国际政治中的现实主义,唐教授首先指出国际政治系统是一个进化的系统,经历了从天堂似的世界到进攻性现实主义世界再到防御性现实主义世界的转变。二战之后是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分野,两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国家是否一定是恶的?前者认为其他国家都是恶意的,后者对他国意图的判断则是不确定的。所以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国家安全战略往往只有经济增长和武力扩张,而防御性现实主义则会有更多的方式。

唐教授认为现在对于防御性现实主义存在着一些误解,比如认为防御性现实主义意味着软弱、自废武力和绥靖,防御性现实主义不能构筑和平,防御现实主义的战略与所谓的新自由主义是矛盾的等。纵观当下的国际环境,法、德、英、俄罗斯、日本的国际安全战略基本上都是防御性现实主义的,而印度对中国来说基本上是一个进攻性现实主义国家,美国则在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国家之间摇摆。

回到中国自身的战略,唐教授强调,应该遵循一个防御性现实主义安全政策。唐教授认为中国安全战略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9,面临的一个环境是革命热情消退,大跃进和文革带来的灾难和改革开放的艰难;第二个阶段是1982-1997 ,这个阶段战略变化比较慢,但是六四事件和冷战结束对中国造成了的冲击;第三个阶段是1997年至今,由于金融危机催了生新思维和新变化。现在中国安全战略在基本理念表现为是富国强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与发展,韬光养晦,睦邻友好和负责任大国等,在外交行为上则强调双边与多边并重,大国与地区并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而对于中国安全战略的未来,唐教授认为外部入侵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内部问题的影响不容忽视,内部问题会带来外部的干涉。因此就国家安全战略来说,中国的问题不在于太现实主义,而是国家要么太进攻性现实主义,要么不够防御性现实主义。

演讲结束后,听众们饶有兴致地从进攻性现实主义和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区别与判定,民族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系和区别,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构建等问题与唐教授展开了讨论。唐世平教授深入浅出、严谨精炼的演讲赢得了听众们的如潮好评。

博雅讲堂是上海市科教党委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为整合学校与社会资源,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在2007年下半年所创新的一项主题教育形式。它旨在以名师名家的讲座形式,向上海大中学生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民族文化、公民人格、社会责任等系列教育,以博励学,以雅弘德,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