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5日晚,复旦大学中文系团学联“第九届‘惠风钟文’人文周——我们的传统”随着首场讲座的开始正式拉开帷幕,一场学术上的饕餮盛宴由此展开。
第九届“惠风钟文”人文周系列讲座于本周二晚开幕,开幕式嘉宾为中文系前主任陈尚君教授。陈教授师承朱东润先生,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面极具造诣。这一次,他带领我们一同走近朱东润先生的生平、著作与风范,领略朱先生“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的学术精神。
“用最艰苦的方法追求学识,从最坚决的方向认识人生——朱东润先生的生平、著作与风范”讲座于18:30在3208正式开始,陈尚君教授将讲座内容分为了两部分,前半部分讲述朱先生的生平故事,后半部分讲解学术著作。
陈教授从朱先生的学生生涯开始讲起。朱东润先生在学生时代受唐文治先生和吴稚晖先生影响极大,朱先生在他们的帮助下得以继续学习并出国留学,这为朱先生打下了身后的学术基础。1926年,朱先生进入武汉大学外文学院,在文学院长闻一多的建议下转入中文系,于一年后开设中国文学批评史课程。1943年朱先生进入中央大学,1952年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
1932年朱先生被评为教授,过程与当下极为不同,院长只是问了文学院长两个问题:朱东润有没有著作?著作是铅印还是油印?有著作,是铅印,好,教授!
在做学问上,朱先生勤勉认真,既遵循传统又具现代眼光。陈教授评价朱先生身上有早期儒者风范:耿健独立,不随波逐流。他回忆在1981年12月底研究生毕业典礼上,朱先生曾教育他珍惜时间,多做事情。
在后半段时间里,陈教授主要讲述了朱先生的学术著作及其治学精神。
朱先生在武汉大学期间,用文言文写就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后因抗战,下半部遗失。而这半部不完整的批评史使朱先生成为中国文学批评奠基者之一。在三十年代,朱先生主要从事文学批评与古史研究,他的《诗经》研究代表了三十年代的最高水平,影响深远,后期的《史记》研究也在很多方面超越前人。
从四十年代开始,朱先生将工作重心转入传记写作,他认为中国传记文学应向英国学习,出叙述传主一生,还应回归时代。1943年朱先生完成其最为后人推崇的代表作《张居正大传》。
陈尚君教授回忆朱先生做学问与做人都有很高的责任感,对不同的思想能够包容,为人亲和平等,是自己日后的楷模与一生追寻的榜样。
讲座最后,陈教授说出了他对今天年轻人做学术的希望:通达而有个性,开阔而有追求,踏实而不拘束。
陈尚君教授的讲座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大师朱东润先生的风范,也看到了这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陈尚君老师带着我们走近朱老的一生,让我们领略到一代学者严谨的治学风范和他对人生的坚决态度。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第九届‘惠风钟文’人文周——我们的传统”开幕式圆满结束。讲座后,陈教授为慕名而来的同学们签名,并对中文系团学联的工作进行了高度的赞赏,也对本届“惠风钟文”提出了真挚的期望。
惠智沐山河,风月取贤灵。钟情百家诗,文会天下英。愿本届“惠风钟文”人文周能为复旦的中文爱好者们开启崭新的世界,提升精神的境界,让中文的传统走进复旦学子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