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钟文第五讲之吴兆路教授为你解密纪晓岚与乾隆王朝

发布时间:2013-11-20

在第九届惠风钟文人文周活动接近尾声之际,11月13日晚18:30分又一场夺人眼球的讲座在西主楼1501精彩上演,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明清文学研究专家吴兆路先生受邀惠顾惠风讲坛,为大家深度解读纪晓岚与乾隆王朝。当年《铁齿铜牙纪晓岚》一部电视剧的一票走红,让风华盖世的纪晓岚再度走进公众视野。然而影视的幻影背后,这位乾嘉文坛的巨儒究竟有这怎样的高古清风和豁达情怀?吴老师带领大家一步步还原文学史上真实的纪昀。

首先吴老师明确扶正影视作品中对纪晓岚社交环境的错误构造。纪晓岚与和珅,乾隆皇帝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不可能整天在一起。纪晓岚比和珅大25岁,几乎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纪晓岚是文臣,类似文化部长。和珅是军机处大臣,两人社会地位亦有明显差异。因此影视作品中展现的纪、和二人群聚舌战的风趣之戏实属误解。

之后,吴老师从总体入手为大家展示了纪晓岚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意义。纪昀为乾隆年间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其毕生最大的文学成就即领导翰林院完成了《四库全书》及《总目提要》的编纂,成为我国学术考证、典籍评论及版本考核、文献钩稽的集大成之作。而纪晓岚本人思想中那种儒家正统观念与开明的治学态度之间的矛盾冲突,生动折射出乾隆时代错综复杂的文化风貌。

在场学子们在吴老师精彩的开篇陈述中窥见了纪昀傲岸的历史身影以及背后那伫立着的乾隆王朝。

接下来吴老师为大家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纪昀的生平经历。从幼年早慧,仕途受阻最后受任乾隆,流传文史,纪昀的一生可谓充满了传奇色彩。乾隆19年中进士以后,纪昀春风得意,一直到乾隆33年,厄运降临。两淮盐政卢见曾“盐案亏空查封”案发,查出纪昀为走漏风声之人,谪戍乌鲁木齐,乾隆36年回到北京。其间,纪昀的文学生命在现实的鞭打下涅槃。其在新疆期间所作乌鲁木齐杂诗160多首,是绝妙的边陲风情画,不仅有很高的社会学、历史学价值,也有不可低估的文学价值。更为重要的是新疆的贬谪岁月让纪昀看透了“炙手可热心可寒”的世态炎凉,其价值观和人生观亦因此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些在其给儿子的书信以及后期所做《砚台诗》中都有明晰的写照。

作为一个根植在乾隆文坛的巨匠,纪昀的文学、现实生命的演进与乾隆王朝以及乾嘉文坛的历史轨迹息息相关。为更好地解读纪昀的文学观,吴老师引导大家将焦点转向乾隆王朝及乾嘉学派。平定内乱,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生富庶,康乾盛世的光影下实则是天朝自闭,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潮流的梦魇。而盛世琼花的掩映下却是朴实笃行的乾嘉学派。他们重考据,回归传统训诂小学,虽有脱离现实之弊,然而其朴实勤勉,困厄不辍,不慕荣利,甘于寂寞的学者风范则不仅与纪昀的儒者风范相彰焕,更对后世读书人有着深切的指导意义。

为了进一步说明纪晓岚的儒者风范与乾嘉传统,吴老师将讲座议题推进到了本次主题的要核:《四库全书》与纪晓岚公允豁达的文学批评观。日夜考据,编纂《四库全书》的伟迹已毋庸赘言,而编纂过程中纪昀的文学批评观更可见其身为一代鸿儒的豁达胸怀。他在文学批评理论中始终贯彻“务取持平”的原则。既不以人废言,也不以言废人,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此外,纪昀一向强调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这一点在其《阅微草堂笔记》中可见一斑。但他同时又认为,若片面强调情,便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如齐燕宫体诗。同时,他“与时俱变”的文学观念亦对后世文学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讲座最后以吴教授对纪昀“儒者气度”的高度评价作结。纪昀品性谦和,与人为善,独具中庸包容的文学批评理念,堪称温柔敦厚的儒者典范。

教授的新解激发了在场学子们的激情学思,大家纷纷就纪昀的生平,及四库全书的有关问题向老师提问。吴教授对此一一进行了耐心详尽的解答,并与同学们亲切交谈,探讨纪昀与乾嘉文坛背后的故事。

品大家风范,承学者之风,讲座全程洋溢着高昂的学术热情,承载了敦厚的学术之思。吴教授最后对中文系团学联的组织工作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同学们今后的学术之路提出了殷切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