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春三月,逸夫科技楼报告厅中,众多学生翘首聆听。晚来的人没有座位,只得倚墙而站。报告厅中,一个声音在空中回响。“你为什么来到复旦上大学?你还有没有‘理想主义’?”一位入校三十五年的老复旦人这样追问他的听众。
3月31日下午,杨玉良校长应邀到“砺志讲坛”讲演,与500余名青年学子共话“大学使命与当代青年责任”。他教导学生,要继承复旦传统、发扬理想主义、牢记责任使命。
言传身教诠释复旦传统
笔挺的西装佩上复旦校徽,外表上看,杨校长给人的感觉儒雅而智慧。“在大学作学术报告一般有个规矩,如果主讲人坐着,就是对听众的不尊重”。两个半小时的讲座,杨校长始终站在台前,侃侃而谈,细节处体现的是对在场学生的尊重。“我和大家一样,或者说比大家更低。我到复旦才两个月,在大学校长的位置上是一年级。”整场讲座,杨校长说的最多的是“分享”和“共勉”。从纽曼、赫钦斯到金耀基,对于前人关于大学理念的论述,杨校长如数家珍,依次分析点评后,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简短的几句话背后是大量的阅读和悉心的研究,体现的是复旦“刻苦、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杨校长诠释了复旦的优良传统。
语重心长共勉“理想主义”
“复旦人应该有更多的理想主义色彩”。说到这里,杨校长难以掩饰激动之情。他认为,有的学生为赚钱而学习,有的学生为家人而学习,而复旦的学生应该为理想而学习。“报考复旦,是因为意识到当今人类社会的不完美,意识到这个国家民族的危机所在,他想对此负担责任,所以来到复旦学习。”杨校长认为,“理想主义”是每个复旦人应有的精神品质。每当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复旦的学生就应该审问自己还有没有“理想主义”。只要坚信学习是为了理想、为了人类的前途命运,就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化苦为乐。
寄语复旦学子 牢记理想责任
“团结、服务、牺牲”是复旦大学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独有精神特质。杨校长认为,每一名复旦学生都应该继承光荣传统,担负起当代青年的责任。在非战争年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要“尊重道德,专心学业”,始终将充实学问作为首要任务,培养学习的兴趣,视学习研究为享受。同时,要勇于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在充分学习知识的同时,投入社会锻炼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当的方式,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场学生还就专业学习、就业、学科布局、医科发展等问题踊跃提问。场内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活动结束后,有的学生迟迟不肯离去。听完杨校长的报告,学生们普遍感到收获很多。国务学院的王露瞳表示:“杨校长的报告深入浅出。我认识到责任意识、民族情怀是大学阶段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青年学生的抱负只有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充分体现其价值。”物理系的李弘实感叹:“杨校长对于理想主义的描述引起了我的共鸣,也使我对复旦人的自我评价有了新的理解。今后,我将在理想主义的指引下,在复旦的沃土中努力前进。”
相关链接:
杨玉良:大学使命与大学生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