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研所钦伦秀、叶青海、汤钊猷等教授负责的项目“肝癌转移机理的新发现及其意义”获得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受到大会隆重表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出席大会,亲切会见了获奖者并与其合影留念。
癌转移是癌症病人主要死因。过去,医学界一直认为癌转移是癌症的晚期现象,忽视了从源头上早期进行干预;对于癌转移机制的研究主要从癌细胞入手进行寻找,但毫无重点变成“大海捞针”,忽视了对肿瘤微环境和整体方面的研究。
钦伦秀教授负责的课题组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教授的指导下,对肝癌转移机理进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并获多项新发现。首次发现肝癌转移相关基因改变在原发瘤阶段即已存在,153个基因分子标签可成为预测肝癌转移新手段,其中骨桥蛋白已证实有明显的预测价值;首次发现肝癌细胞中染色体8p缺失与肝癌转移关系最大,临床也证实外周血DNA中8p缺失可用于转移预测;首次发现癌旁肝组织中炎症免疫反应失衡促进转移,炎症免疫分子标签也可预测转移。
通过此项研究,修正了对癌转移的传统认识,提出了“转移潜能在原发瘤阶段即已获得,并受机体微环境因素影响而调变”的新观点,有助于调整肝癌转移防治的策略,并为临床提供新的预测手段和干预靶点。据悉,有些发现在肺癌等其它肿瘤已得到证实和应用。
课题组的相关论文在Nat Med, Cancer Cell, Cancer Res, Oncogene等重量级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9篇,特邀综述4篇, 累计他引651次,单篇最高他引218次,包括Cell, Nat Rev Cancer, Nat Med, Lancet等杂志。欧美、日本肿瘤专家多次将本项目的发现列为肝癌甚至肿瘤转移研究领域的最重要进展;Nat Rev Cancer述评认为,本项目发现回答了有关“肿瘤转移潜能是在原发瘤阶段即已存在,还是在肿瘤转移过程中获得的”这一长期问题,有助早期发现转移前肿瘤。此项研究成果蜚声中外医学界,为此中山医院专家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作相关学术报告20多次,应邀为Cancer Metastasis等3本国际专著撰写专章,出版专著《肿瘤的分子诊断与预测》,并获国际发明专利1项。
据悉,由汤钊猷院士领衔的肝癌研究所自1968年成立以来,向肝癌发起了“三大战役”——“小肝癌的研究”、“不能切除肝癌缩小后切除的研究”以及“肝癌复发转移的研究”。历经40多年的坚持不懈和卓有成效的努力,将肝癌研究不断引向深入,使肝癌由“不治之症”变为“可治之症”,创造了治疗肝癌的“世界奇迹”。 至今,肝研所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充分显示了中山医院在肝癌研究的强大实力,为中山医院和复旦大学赢得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