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光华人文基金再邀杰出海外学者讲学

台湾中研院院士邢义田教授复旦开讲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

发布时间:2012-05-31

5月21日起,作为复旦人文振兴计划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复旦光华人文基金”再次资助国际知名人文学者——台湾中研院院士邢义田教授赴复旦进行高端系列讲座。

受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邀请,在罗马史、秦汉史及艺术史领域造诣精深的著名学者邢义田教授将从5月21日至5月29日在复旦为师生做题为“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的系列讲座,邢义田教授将以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交流为主题,将古代中国置于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画卷中,利用文献、考古和图像数据,由近而远,两次讲题以中国和北方草原游牧社会的交流为主,另两次涉及整个欧亚大陆的两端,以具体艺术表现或物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和复杂性。

据介绍,邢义田教授是继王汎森教授、叶文心教授、张隆溪教授、王德威教授、Terry Pinkard教授之后,第六位受“复旦光华人文基金——高端人文学者访学计划”资助前来复旦讲学的教授。复旦大学对其讲演内容经过选编后也将通过“网易”网络公开课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开放,全部讲话将由著名出版社出版。


新闻资料:


1、 复旦人文振兴计划

复旦大学与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共同出资6000万元人民币成立“复旦人文基金”,重点扶持人文学科发展,改善目前人文学科经费短缺、资助管道狭窄的状况。复旦希望,“人文振兴计划”能够全面推动复旦大学人文学科走向未来、走向国际,实现新的繁荣和发展。据介绍,该计划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设立人文讲席教授。二)奖励杰出青年学者。三)高端学者访问资助。为了吸引人文学科高端学者乃至学术大师的国际访问,加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沟通,特别是为两岸人文领域的教育合作和学术交流搭建平台,“复旦人文基金”特别拿出一部分经费用于支持高端学术访问项目。每年,人文基金资助的出国访问和国际高端学者来华访问将在每人次访学平均资助20万元,这在国际学术界中也是很高的资助力度。


2、主讲人邢义田教授简介

邢义田院士,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硕士,美国夏威夷大学博士,现为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研究领域为:秦汉史与古罗马史;着有《秦汉史论稿》、“秦汉史论著系列”四卷(包括《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治国安邦:法制、行政与军事》、《地不爱宝:汉代的简牍》、《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译着有《西洋古代史参考数据》、《古罗马的荣光》;合编《居延汉简补编》、《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汉代石刻画像拓本目录》、《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汉代石刻画像拓本精选集》。


3、“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系列讲座简介

第一讲.  “图像与历史研究”之孙悟空篇

5月21日 下午14:00-16:30  光华楼东辅楼103    主持:葛兆光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

本讲强调用两只“眼”看历史,并以“西游记”的孙行者和明、清拴马柱上的猴子为例说起,自明、清一路上溯一种与猴、马有关的信仰至战国的带勾和瓦当上的猴马装饰母题,主旨在指出这一个可能源自草原游牧文化的思想和艺术母题,在不同的文化脉络里,可以被借取,也可以被调包,造成意义延续、挪移和多重化的现象。在这个草原与农业社会文化交流的过程里,中国的工匠和时代品味扮演了积极和复杂的角色。

第二讲. 想象中的胡人——从“左衽孔子”说起

5月23日 下午14:00-16:00  光华楼东辅楼103    主持:芮传明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

孔子说戎狄“被发左衽”是否言而有据?戎狄种属不一,其服饰以“被发左衽”一语概括是否适当?被发左衽原指春秋时代的戎狄,后人用以形容游牧民族为主的胡人,是否符合事实?孔子是依据亲身的观察?还是袭用当时惯常的语言?或仅仅以“被发左衽”作为异文化的象征?

本讲的旨趣不在于论证左或右衽,而在考察从商、周到汉代,中土之人为戎狄或胡人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这些形象和实际有何差距?文献强调被发和左衽,图像中是否也是如此?如有异同,理由何在?中国人所模塑的“胡人”形象和胡人实际的外貌服饰或胡人自我展现的形象有无差距?差距何在?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认识古代华夏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也有助于认识古代中国人如何建构自我认同,如何去塑造所谓的“华夏边缘”。

第三讲.  希腊大力士流浪到中国?

5月25日 下午14:00-16:00  光华楼东辅楼103    主持:周振鹤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要建立具有说服力的文化交流史,最好能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具体举出文化传播的过程和路线证据;(2)说明是什么力量或媒介促成文化的传播。如果仅仅罗列类似物品、思想信仰、艺术造型或现象等等的时代先后,就说中国的源自西方,或者说西方的来自中国,都难有较大的说服力。

赫拉克利斯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是一位形象和角色都十分清晰的英雄。在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品中,他有十分明确的造型特征。形象特征在流播的过程里,会保留,也会变化、增添或丢失。本讲即以赫拉克利斯为例,指出其艺术形象在希腊、罗马和中亚世界,因种种因缘和动力,以变形后的身影,一步步东传到唐代中国。

第四讲.  希腊罗马史对中国古史研究的启发 

5月29日 下午14:00-16:00  光华楼一楼学生广场    主持:章清 复旦大学历史系

过去马克思曾以他对希腊和罗马社会的理解为据,发展出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大大影响了上一世纪中国学者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已成为中国上世纪学术史的一章。

本讲从具体的例证出发说明如何从希腊陶片流放制的新研究中得到启发,去认识秦汉中国平民识字率或读写能力的问题,又如何从罗马帝国禁卫军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觉悟汉武帝时为何在既有的“护军”之外,又置“监军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