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进来”让中华文明“走出去”

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创新交流形式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

发布时间:2012-10-24

新闻中心讯 他们来自思想、历史、哲学、艺术、教育等不同的研究领域,从世界各地应邀前来,就一个共同的研究课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并相约明年继续深入交流;而此前,他们彼此间的交流并不多。这是2012年9月底,我校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首个访问学者工作坊结束后,与会学者们达成的约定。

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今年3月成立,4月起正式接收海外访问学者申请。9月10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助理教授杨治宜博士正式入驻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成为首位访问学者。此次工作坊由杨治宜与中心共同组织,以跨学科、跨地域的方式展开。工作坊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学术研讨在工作坊之外得到延伸。作为这一期工作坊的主持人,杨治宜在尾声阶段说,自己在这样开放而明快的讨论中收获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为开展下一步研究与继续合作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思路。

 

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

为推进国际汉学及中华文明相关研究的发展,复旦大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于2012年3月9日正式成立,这是我校为贯彻中华文化研究“请进来”和“走出去”重要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以“请进来”为首要特色,面向世界各国的杰出学者,每年为海外优秀的中青年中国学学者提供一定的访问研究机会,并通过学术报告、小型学术工作坊、学术出版等各种形式,构建起访问学者与国内学者的全方位、多层次交流体系。与各方通力合作,建立起汉学研究的国际学术网络,提升中华文明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

中心主任金光耀教授介绍,访问学者计划自4月1日正式开放申请以来,已陆续收到多份申请,今年首位访问学者已顺利完成研究,明年将会有5-10名海外学者通过评审,入驻复旦。高端学术讲座系列也进展顺利,目前已举办两场,主讲人分别为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研究系中国文学教授柯马丁和瑞典德隆大学教授沈迈克。中心计划在复旦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补充国内外关于中华文明研究的资料,建立并逐步完善汉学资料中心,供访问学者及国内学者使用,这项工作也一直在积极筹备中。将访问学者的研究报告、工作坊发表的论文、相关领域的海外研究综述报告、复旦中华文明讲座的演讲稿等编辑成《复旦中华文明国际研究通讯》,定期出版。

金光耀教授表示,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的成立得到了国家汉办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中心也向国家汉办递交了“外国青年学者培养项目”的调研报告。

 

将工作坊做出复旦特色

根据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访问学者计划,访问学者驻校期间,应与中心共同组织一次为期一周以内的小型学术工作坊。除访问学者本人及合作学者外,工作坊参加人数为6-8名,主要由相关研究领域的中外学者组成。访问学者工作坊在筹备和进行过程中,访问学者具有充分的自主性。

据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章可博士介绍,这种工作坊的形式借鉴了国内外比较成熟的学术交流形式,虽然不是复旦首创,但将其做成常态化,在国内高校中开了先河。

 

深化学术交流  促进社会融合

今年6月,校党委书记朱之文率团访问了德国汉堡大学,双方同意加强两校合作。于是,中华文明研究中心与汉堡大学亚非学院开始着手推进两校人文学科方面的合作。金光耀教授称,汉堡大学已开展相关的博士联合培养计划。

金光耀教授表示,中心还希望为上海在对外交流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据介绍,中心与亚非学院合作明年将在汉堡举办“中国在德国”、在上海举办“德国在中国”论坛,面向公众开放,促进双方进一步的了解。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个人开始关注中国、研究中国,但需要意识到的是,在汉学研究方面,国内外依然处于不同的话语体系中,而中华文明国际研究中心的建立,加深了国内外学者交流的深度,在这一层面上为人文学科搭建国际化的交流平台,促进中国学术话语的国际化,增强复旦与中国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据章可介绍,已递交申请的访问学者中,超过80%为非华裔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