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中心讯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建所50周年庆典暨学术报告会10月26日在枫林校区举行。
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王磐石,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小林,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院长柴之芳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研究所所长、卫生部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主任苏旭研究员,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院长常学奇研究员,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特派代表李复生研究员,以及上海医学院等职能部门领导,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历届党政领导,退休职工代表和在职员工约300人参加庆典大会。
放射医学研究所党总支书记邵春林主持庆典大会和学术报告会。
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所长周志俊作“所史”报告。王小林,王磐石,柴之芳,苏旭,常学奇,李复生,放射医学研究所第一代领导金为翘研究员,放射医学研究所医学生代表、05级博士研究生、安徽医科大学核医学研究室主任金问森副教授等先后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王小林代表复旦大学党政领导班子向放射医学研究所全体师生,向曾为研究所事业发展作出过无私奉献的放医所离退休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向给予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宝贵支持和帮助的兄弟单位表示深切的谢意。
据悉,上世纪60年代 ,国家为了适应原子能科学技术发展,为核能和射线应用技术提供安全健康保障,国家第二机机械工业部、卫生部、上海市科委、上海医学院共同筹措资金,在现在的斜土路2094号建设研究所基地,经过近两年建设,1962年1月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原上海医学院院长陈同生兼首任所长。半个世纪以来,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放射医学、放射卫生和辐射药学三大板块为一体的专门研究机构。研究所以电离辐射对人体健康潜在危害为研究核心,在电离辐射损伤效应与防治、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与辐射增敏药物研制、核辐射危害剂量评估、辐射防护等方面确立了优势和特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已成为我国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研究领域的专业技术指导中心和上海市核事故应急技术支撑单位,曾参与了多项上海市重大活动的安保工作,承担了上海市放射性职业病诊断及防治任务。

1964年10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期间,放医所组织了多批专家、科研骨干远赴边疆核爆现场,开展急性放射损伤动物实验,考察评价核防护方法措施的有效性。据统计,为了国家,为了科学,该所先后有21人奔赴现场,他们不计名利、放弃家庭,不顾个人安危,不畏艰难困苦,在“上不传父母、横不传夫妻、下不传子女”的保密背景下,跨越千山万水,历经路途艰险,在遥远的戈壁沙漠、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出色地完成了光荣而特殊的使命。据了解,由于保密的需要,目前已很难找到他们工作现场的镜头,但他们献身事业的精神是放射医学研究所的最大财富。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放医所在辐射安全技术保障方面的出色表现,获得国家和上海市政府好评;2011年,在应对日本核泄漏事故对上海的潜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放医所更是发挥了其应有的功能,为社会稳定作出了杰出贡献。

据悉,从1978年至2000年,放射医学研究所承担国家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卫生部与其它部委基金课题以及上海市科委等市局级以上国家科研项目共165项,获各类科研成果奖60项,其中部委、省(市)级科研成果奖21项,主编专著9部,获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736篇,参加国际会议交流论文70篇,参加编写专著34部,举办2次全国性会议和专业培训班。
从2000年至2007年承担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科技部“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上海市科委“浦江人才”计划及其他部委基金课题等国家科研项目35项,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四项。主编专著两部;发表科研论文180余篇,其中、SCI26篇、EI30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90个,交流文章127篇。
周志俊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回顾建所的历史,回顾50年来走过的路程,既欣慰、激动,也倍感竞争的压力。首先要感谢第一代科学家的奉献。目前我们面临着极大地挑战,人员规模的急剧下降已经严重影响研究所的发展后劲。但我们相信在复旦大学以及上海医学院的领导下,在各位领导以及兄弟单位的支持下,我们一定会克服各种困难,迎来放射医学所更新的辉煌。
开幕式后,柴之芳院士应邀作学术报告,精彩的报告受到与会者热烈欢迎。作者 孙国根摄影孙国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