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双周理论座谈会

各学科领域专家为创新创业教育支招

发布时间:2015-07-08

新闻中心讯  为加快推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凭借在科学前沿和基础研究上的独特优势,高校应该在夯实科创中心建设的知识基础方面发挥支撑和保障作用。近日,市委书记韩正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调研时指出:“高校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主体、重要力量。”

6月23日、30日,围绕创新人才培养和创业成果转化,聚焦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我校先后举办两场双周理论座谈会,邀请了来自经济学院、管理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科学系等院系,以及教务处、发展研究院、资产管理公司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为推动上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出谋划策。

与会专家们认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环境的营造非常重要,是大学的使命之一。计算机学院院长王晓阳教授从工科科研的角度谈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创新需要培育环境和氛围,还需要老师的支持,创新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思维方式和体制机制的改变。经济学院张晖明教授认为,现有的制度体系和评价体系应该随着新的发展而改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也应该有所突破,创造更多的外部条件,才可以给学生更多元化的选择。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朱春奎教授指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育方式的转变,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向创造知识转变;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着重点上,首先要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其次要培养创新人才的问题意识,同时也要注重实践性,支持创新人才在实践中学习。管理学院芮明杰教授认为,在教育方式方面,要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向创造知识转变,注重学科交叉培养,培养问题探索性人才,注重实践性。高分子系彭慧胜教授认为,科研成果的意义既体现在科学价值上,也可以体现在其应用价值上,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各有侧重。经济学院张陆洋教授的观点是,首先要培养学生结合实际的创新能力,并具备结合其他学科的认知和拓展能力,同时要有独立自主的创新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最终才能奠定学生走向创业创新的信念。

关于创新成果转化,与会专家观点主要聚焦在机制和模式上。信息学院院长郑立荣教授以北欧高校的创新创业模式为例,认为中国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和考评机制方面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比如可以考虑工科博士+MBA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需要改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分配机制,激发各方面的创新积极性。彭慧胜教授也指出了当下评价机制和人才引进的一些僵化之处,他认为以评价机制改革为前提,复旦应该凭借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寻求研究领域的突破,研究成果依靠政策的扶持进行技术转移。芮明杰教授的观点是科技成果转化实际上是产业化创新的连续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一个机构或者一个部门可以完成,产业化创新是市场导向的,企业是产业化创新的主体,高校承担的角色应该是科学发现和初期的转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上海需要在法律法规等多方面进行有效的梳理,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朱春奎教授认为,上海在创新服务体系上要下功夫,不单是给政策,要加强公共空间、技术平台、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技术服务配合。经济学院丁纯教授分析了德国和北欧在创新方面的有益经验,德国建立了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四位一体的实用技术研发、转化体系,创新坚持市场化导向,企业是技术研发的主体,绝大部分的大企业拥有独立研发机构;北欧创新的主要特点是政府主导、全民创新,高福利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于增强北欧国家的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管理学院孙金云老师则指出,要用突破性的开创新思维看待创新创业。

关于高校的职责,学校相关职能部处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务处处长徐雷说,复旦的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多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方法论、表达能力等方面,而复旦已经实施两年的“登辉计划”,则更注重团队精神和领导力的培养。复旦大学资产管理公司(原校产办)多年来在为学生营造创业氛围、提供资源支持等方面也做了很多尝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校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参加了两场座谈会,他指出,复旦的科研需要从跟踪追赶向跨越引领转变,由传统的单兵作战模式向团队合作模式转变。在育人方面,要发挥复旦多学科优势,推进培养体系的改革,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创新情怀的培养,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要总结以往成功的经验,精心设计,打造从培养培训到创新创业的一整套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