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G、卫星互联网等技术的演进,让通信边界不断拓展,空天信息领域具有战略意义。4月18日,世界业余无线电日来临之际,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揭牌,2025全球“AI+无线电”挑战赛同步启动。
空间互联网研究院重点应对未来空间科技领域面临的前沿挑战,通过将计算机科学、信息通信、微电子等多学科交叉融合,致力于打破传统学科间壁垒,形成创新研究体系,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空间互联网研究聚焦探索网络与计算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相关技术攻关,力求深度融合科学研究与产业应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卫星互联网和AI赋能通信。卫星互联网领域涵盖天空地一体化网络、数字孪生、智能频谱感知等多个技术方向,旨在服务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研究院也注重AI与通信网络的深度结合,探索通信网络大小模型协同的前沿应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书记程鹏,杨浦区委书记薛侃,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屈炜,复旦大学副校长周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王建宇,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光电研究院院长褚君浩,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邬江兴,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等出席仪式。
金力、程鹏、屈炜、周磊、王建宇、褚君浩、陈焱、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高跃为研究院揭牌。金力、程鹏、屈炜在揭牌仪式上致辞,国际电信联盟代表常若艇发来视频致辞。
程鹏、薛侃、周磊共同启动2025全球“AI+无线电”挑战赛。
金力表示,全球“AI+无线电”挑战赛瞄准新兴产业对无线感知技术的共性需求,面向全球“赛马”,解决关键的科技难题。空间互联网研究院的成立,进一步加强了空天信息基础理论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实力,不仅赋能创新学院的人才培养,更是应对未来空间科技挑战的关键之举。希望研究院锚定国家战略,聚焦卫星互联网、AI赋能通信等前沿领域,突破卫星组网、空间信息处理等核心关键技术,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开放合作,发挥“中英天空地融合网络联合实验室”的连结作用,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利用学校国际电信联盟(ITU)学术成员身份,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发出“复旦声音”;培养领军人才,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吸引全球顶尖学者和青年才俊,在重大科研任务中锤炼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栋梁。
2025全球“AI+无线电”挑战赛启动
此次同步启动的2025全球“AI+无线电”挑战赛,瞄准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对无线感知技术的共性需求,面向真实频谱感知场景需求,发布基于AI模型求解的赛事任务,鼓励全球科研人员、科创企业和业余爱好者共同解决当下关键的科技难题,推动频谱领域AI技术创新和合作。
挑战赛通过互联网平台组织实施,在官方网站 www.airadio2025.com 公布赛题和数据集。参赛者在官方赛事系统上报名并提交参赛方案(模型)。全球任何感兴趣的团队或个人都可报名参与,推荐团队报名。
本次挑战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初赛:根据参赛者提交模型在基础任务上的得分,确定入围决赛队伍。
决赛:根据进阶任务得分排名,决出进入现场答辩的队伍。最终获奖选手由进阶任务得分与现场答辩得分综合评定。
初赛任务
本次大赛希望促进 AI技术赋能通感一体化(ISAC)技术演进,突破传统感知算法局限,提升频谱感知识别准确率。赛事任务瞄准低空空域这一多维度耦合系统,通过基于 Al 的无线感知与识别技术深度解析复杂电磁环境中的无线信号,支持飞行器智能调度与监管优化,推动频谱效率提升和低空智联技术创新发展。
设定背景:某大型活动现场,2.4GHz ISM频段内多种无线信号设备混杂运行,多架无人机即将飞入区域执行航拍任务。为确保无人机控制链路稳定,参赛队伍需在复杂频谱环境中完成信号智能识别任务。
赛题方向:根据文本指令,在赛事提供的赛题测试数据集中检出信号并标注频率范围。示例指令:“找出 2.4 GHz-2.4835 GHz内带≥10 MHz 的信号,标注频率范围。”
决赛任务将在初赛任务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信号类型,具体赛题和数据集待7月中旬公布。
本次挑战赛共设一、二、三等奖及专项奖四个奖项。一等奖2名,奖金10万人民币;二等奖4名,奖金5万人民币;三等奖6名,奖金2万人民币;专项奖≤8名,奖金1万人民币。
大赛还将组织和引导本市产业资本、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参与活动,对具有产业化潜力和技术先进性的获奖团队及方案提供投融资和产业化服务。
本次赛事由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无线电管理局)、复旦大学、杨浦区人民政府指导,上海市无线电监测站、复旦大学空间互联网研究院、杨浦区数据局(杨浦区信息化委员会)主办,黄大年茶思屋科技网站、上海市无线电协会、上海智慧城市发展研究院、上海市业余无线电协会共同承办。
比赛详情和报名方式可参考下图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