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第十三届读书节开幕,学校与上海图书馆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发布时间:2025-04-22

422日,在第30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复旦大学第十三届读书节开幕,复旦大学与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市古籍保护中心)(下文简称:上海图书馆)签署全面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图书馆际互借、人才联合培养、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特藏建设与服务、馆员和管理干部交流、阅读文化推广等方面全面合作,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建设研究平台,携手提升相关领域学科建设和研究能力,助力双方实现高质量发展。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杨春花见证签约。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上海图书馆党委副书记、馆长陈超代表双方签约。

裘新在致辞中表示,120年来,一代又一代复旦人始终以读书求知为旨趣,勤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厚植了学校底蕴深厚、兼容并包、好学深思、知行合一的阅读文化,滋养了百廿复旦的深厚文脉。复旦与上图渊源深厚,期待双方以这次全面合作为契机,构建深度协同发展机制。要以“育”为本,共促人才培养,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共同探索校馆互动联系模式;要以“文”促育,共建文化资源,强化校馆联动互通有无,促进文化流动双向赋能;要以“研”致远,共建学科高地,开展联合攻关。希望双方形成优势互补、共建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打造校馆合作新范式。

杨春花表示,公共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大学。上海图书馆人坚持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初心使命,以建设世界级城市图书馆、建设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现代图情服务体系为目标,致力打造全民全龄全域的阅读生态体系,让更多人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在书香上海建设中体现时代担当。希望未来与复旦大学围绕学术平台共建、文化资源共享、研究能力共促、青年人才共育等方面开展全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在推动书香社会建设、文化传承弘扬、学术创新发展等方面持续开拓新路径,共同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最近实践地的共融互促新样本。

阅读达人揭晓,爱读书的他“逛遍四校区图书馆”

复旦大学第十三届读书节今天开幕,作为复旦独特的文化名片和响亮的阅读品牌,今年读书节将举办一系列活动以飨读者。

谁是复旦最爱读书的人?读完谁感悟最深?良好的阅读环境靠谁维护?图书馆将过去一年师生阅读大数据汇聚榜单,根据读者的借阅数量及参与图书馆活动情况、旦旦书评撰写质量、服务图书馆活动情况等综合评出2024年度阅读达人、2024年度图书馆“阅读上海”优秀书评人、2024年度图书馆优秀志愿者。复旦图书馆馆长陈引驰等为获奖同学颁发纪念证书。

“我喜欢读书,从图书馆借阅纸本和电子书是主要阅读方式”,到复旦读研的第一个学期,微电子学院孔春明同学就“以朝圣者的心态逛遍4个校区的图书馆”,成为2024年度阅读达人。得益于复旦一次最多可借100本书、预约取书、新书荐购等服务,身处张江,孔春明却自称“坐拥书山”,在漫游书海中滋养精神家园。

方便快捷的服务让肉身不必“游荡于书架之间”,取而代之的是点开图书馆主页“上架新书通报”链接,一键直达前沿。孔春明最常关注最近又多了什么书,新书之多广,不由得让他感叹“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种找书方式,也让他接触了许多常规路径下大概永远接触不到的书:“如果将一座图书馆比作一片百花从,那我就如同一只小蜜蜂,这朵花尝尝,那朵花嗅嗅,累了就歇歇,歇好了就继续飞舞。”

陈尚君:我的学术起步

在“大家谈”环节,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作题为《我的学术起步》的讲座,与大家分享治学初心,回溯四十年学术求索之路。

开场,陈尚君展示了一张照片,照片显示了他的《唐五代诗全编》。这套40年学术长跑捧出的心血之作,由50册书、1225卷、1800万字构成。全套书垒起来可达1.74米,可谓“著作等身”。

“但我的起步是非常晚的。”回顾自己的学术历程,陈尚君坦言,自己的求学之路充满坎坷,初中一年级即因社会动荡中断学业,辗转农场劳动多年,但始终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

“我是一半自学,一半科班。”务农期间,陈尚君坚持读书与自学。19773月,陈尚君进入复旦中文系读书,一年后以专业第一名成为首批研究生,自此孜孜不倦钻研唐宋文学。他师从83岁的朱东润先生,初窥中国传统学术之堂奥,得到中文系王运熙、陈允吉等多位先生教益,金针度人,将一位青年学生引入学术之路。

讲座中,陈尚君回忆了与恩师交往的点滴趣事,引起全场会心笑意。他说,这种师承不仅体现在学问传授,更在于治学精神的延续——朱东润先生曾以“富贵气”勉励后学,强调学术研究应超越物质局限,追求精神境界的纯粹。

陈尚君的学术历程既是个体生命与时代共振的缩影,也体现了复旦人文学科“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学术品格。“大家谈”尾声,他提出治学建议,赢得在场师生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