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上午,复旦大学-浦发银行F-LAB科学家创业营首期班正式开营。聚焦生命健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四大硬科技赛道,首期班吸引34个来自复旦科研团队和校友企业的前沿项目参与。
F-LAB首期班既覆盖校内科研人员的早期转化项目,也纳入校友科创企业,形成“科学家+企业家”双轮驱动、“学术原创力”与“商业实战力”的互补生态。据悉,入营项目涵盖高效低毒免疫激动剂、全自动智能微生物检测系统、存算融合AI芯片等前沿领域。
据介绍,F-LAB采用“模块化课程+分赛道深耕”形式,覆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全流程。其中,共性课程模块主要为科技成果产业化通识讲座,邀请院士学者和企业家联袂授课,解析技术商业化逻辑与产业趋势;产业实战模块分设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四大赛道工作坊,邀请行业龙头企业与学员深度对接,进行产业分析和细分赛道案例研讨式学习,最终以模拟实战路演方式结业。项目要求学员全职投入,并为其配备“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导师团,确保技术成果与市场需求精准匹配。
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浦发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谢伟在开幕式上致辞。复旦大学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彭慧胜带来“科技成果转化第一课”,复旦科创母基金董事长孙彭军围绕“助力科创成果高质量高效率产业化,做科学家的合伙人”进行分享。
金力表示, F-LAB科学家创业营的诞生,是复旦大学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的要求,服务科学家创新创业的重要战略举措。F-LAB的宗旨不是鼓励教授办公司,而是“赋能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科研成果走向市场的成熟度。F-LAB致力于为科学家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包括技术估值、专利布局、商业模式设计、投融资对接等,让科学家更专注于攻克“卡脖子”技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他勉励学员们以国家战略为灯塔,做“顶天立地”的科研,以企业家精神为引擎,做“敢闯敢试”的先锋,以开放协作为生态,做“共生共赢”的伙伴。
谢伟表示,复旦大学此时推出科学家创业营,正是以“破题者”的姿态,架起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桥梁,推动更多“0到1”的原始创新转化为“1到10”“10到100”的产业突破。这场实践不仅关乎个体科学家的职业跃迁,更承载着国家战略使命。浦发银行作为上海市的“金融名片”和旗舰企业,将始终以数智化战略推进科技金融建设服务好科技创新。通过科创营平台共建,浦发愿与复旦共同培育一批全球领先的“硬科技”标杆企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IP,树立起科技创新领域银校合作新典范。
F-LAB复旦科学家创业营由复旦大学发起,复旦科创主办,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技术转移中心、校友总会协办,浦发银行特别支持。
构建“四链”深度融合的科创生态体系
从实验室到产品线,如何推动构建前沿科技成果转化生态?“科技成果转化第一课”上,彭慧胜结合自己在高性能纤维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成果转化经历,分享了自己对高校原创技术产业化的思考。他表示,科技成果转化要以创新成果为纽带,吸引市场优质资源,面向市场需求进行转化应用。
目前,复旦正致力于全链条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通过建设“转化苗圃”,打造复旦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范式,重点支持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未来技术领域,以及国家级和省部级基地、重大项目、校企联合实验室产生的科技成果,助力入选项目从概念阶段迈向实际应用阶段。
另一方面,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死亡之谷”,就要让科学家进一步了解产业需求,引导一部分科学家进行应用研究,并通过各类专业要素的介入助力降低失败风险。F-LAB项目应运而生,这一项目旨在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项目课程以赋能复旦体系有志于科技创业梦想的科研人员和科技型校友企业家为核心目标,致力于构建“四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加速复旦大学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产业化,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科技企业与企业家。
“我们不仅要做科学家的投资人,也要做科学家的合伙人。”孙彭军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复旦在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及复旦科创母基金的建设情况。
“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
作为一位致力于从源头创新到成果转化的科学家,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王飞目前正在推进钠电池的相关成果转化,“工程化的过程中,围绕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找到更具体的真正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创造价值,实现科技成果‘上书架’‘也上货架’”。
相较于被广泛应用的锂电池,钠电池具有原材料成本低、动力学性能好、安全性好的优势,但受到能量密度较低的限制,钠电池的大规模市场化应用面临着阻碍。面对这一问题,王飞团队通过独特的“无负极结构”设计,不仅有效提高了钠电池的能量密度,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对电池领域产业升级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基于自己在电池研究领域的多年经验,王飞于去年与几位合伙人共同成立了一家科创公司,致力于钠电池的产业化发展。目前,该公司已实现批量化生产,同时完成两轮融资,投资者中也不乏复旦校友投资人。
“希望通过参加F-LAB项目能融入到一个更大的创业生态中去。面对市场,可能一群人一起走,才能走得更远。”王飞表示,自己在复旦及国外求学期间,身边有不少老师、同学都选择了成果转化这条路,耳濡目染之下,他对于这条路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态度。作为F-LAB项目第一期成员,他希望借此机会与更多业内专家、同行进行交流,弥补在市场认知方面的短板,同时也让自己的项目被更多人了解,以期获得更多潜在创业伙伴,甚至资金的支持。
一群人走,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复旦积极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朋友圈”和“生态圈”的重要意义也正在于此。而要让圈子“转起来”、思想“活起来”,不仅需要王飞这样有深厚科研基础的科学家,也需要一批市场经验丰富的创业者。
“我们知道早期项目要走到后期阶段是非常不容易的。如果有人在初期阶段能提供一些帮助和支持,我觉得大有裨益。”作为一个有着多年产业化经验的创业者,上海瑞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凝生物”)创始人潘震对于科技成果转化之路的艰辛深有体会。
2013年,潘震毕业于复旦高分子科学系,并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他入职了美国杜邦公司。几年后,作为创始人创立了瑞凝生物,致力于医用水凝胶的产业化研究。在他的带领下,该公司已建立全球首创的“即用型”PEG (聚乙二醇)水凝胶技术平台,开发出多款国内首创植/介入三类创新型医疗器械,包括放疗防护水凝胶产品、肿瘤栓塞水凝胶产品和应用于组织填充、组织再生、药物递送等领域的产品,填补了国内放疗防护领域的多项空白。
参与此次F-LAB项目课程,“过来人”潘震也有着自己的期待,“F-LAB项目让我们有机会进一步了解学校的发展布局。同时,通过与校友交流最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我们也在寻求更多合作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