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投入试运行

发布时间:2018-06-07

6月6日,作为全国首家以基因组筛查来指导优生优育的人类精子库,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投入试运行。揭牌仪式在附属妇产科医院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上海市卫生计生委主任邬惊雷、巡视员王磐石,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党委书记华克勤出席仪式。

随着国家“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大龄生育比例的升高已成既定事实,对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类生殖健康攻坚战亟需关口前移,保障精子健康成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守护人民健康的新起点。为对接“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助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升国家生殖发育健康保障能力,基于复旦大学生殖发育领域雄厚实力而筹建的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应时而生。

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将致力于基因层面的突破,在人类目前公认的两万多个基因位点中,基于基因组学技术大规模开展对捐精志愿者精子中致病基因位点的筛查。此外,利用人类表型组分析策略,以期发现精子健康评估新指标和新的“内在健康表型”,将精子质量评价标准从“外观健康”提升到“内在健康”的层面。这一被称为“精子健康表型分析”的创新任务对接的是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重要内容之一的“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该项目由复旦大学牵头,获上海市级重大专项的资助。

据了解,我国目前对供精者精子的遗传分析仍停留在染色体检测层面,并没有全面开展国外已经普及的常见遗传病基因突变筛查。据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负责人张锋教授介绍,基因是人类的主要遗传物质,而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可以把染色体想象成“玉米”,把基因想象成“玉米仁”,也许大致来看“玉米”的数量、形状、外观都是好的,但仔细看会发现个别“玉米”上的“玉米仁”存在缺失、变形、破损等,而这种“坏的玉米仁”就是致病基因,一旦遗传给子代,就可能造成母亲流产、孩子出生缺陷等严重后果。

2016年,复旦大学有效整合校内生殖医学领域高水平基地和平台,以附属妇产科医院等医科单位为主体,成立了生殖与发育研究院,并以“精子卵子的发生-精卵结合-胚胎发育”为主线,探索生殖医学的前沿科学问题。同时,复旦大学基于在生殖发育领域雄厚的临床基础和研究水平,联合生殖发育领域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和科研平台,集中前期在男科临床、妇幼保健、生殖医学、基因筛查、精子表型等“五位一体”的科学发现和技术成果,打造了一支“生殖医学国家队”。如今,终于让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坦言:“作为上海市第二家人类精子库,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不仅关注精子的形态,而且还会进一步从微观的基因层面和比较宏观的心理学层面关注精子健康,从而更好地保障男性生殖和人类的健康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