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阔空低,碧水潺湲。七月的玛曲草原,牧草丰美,黄河首曲的清波里,复旦上医师生的身影与白云、经幡一同荡漾。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践行总书记对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下称“博医团”)的重要勉励精神,7月13日至16日,复旦上医师生代表及博医团踏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玛曲县的草原,追寻上医杰出校友、玛曲人民的好医生、“草原好曼巴”王万青生前工作奋斗的足迹,学习他的先进事迹,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上医精神,发挥医学专长,更好服务群众。
情牵玛曲草原,在暖心回忆中触摸精神温度
7月14日上午,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医学院党委书记袁正宏,上海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军,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马彪顺,玛曲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才让卓玛,副县长拉毛吉的陪同下,来到王万青家中,与其家人温情畅谈。
“草原就是父亲的家,牧民是他最要好的朋友,最亲近的家人。”王万青的夫人凯嫪和长子王团胜向来访的师生们展示了王万青生前使用的药箱、注射针包装盒、亲手整理的健康档案和手绘的草原行医连环画。
抢救肺水肿病人、新生儿、窒息病人……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王万青来到草原后的点滴生活与行医故事,从初来乍到的彷徨无措,到骑马摔伤的辛酸无奈,再到牧民的病情与用药,笔触间满是对生命的敬畏。那只伴随他策马巡诊的旧医药箱,边角已被磨得生锈掉皮,却依然能让人想见当年风雪奔波的身影。
袁正宏慰问王万青家属凯嫪
交流中,袁正宏握住凯嫪的手,亲切询问她与几位子女的近况。凯嫪眼眶湿润,“上医培养出了王万青这样的好学生,他总念着母校,说上医教会了他许多,让他在草原再难也能坚持下去。”王万青对母校有着极深的感情,夫妻俩曾多次回到上医,每一次都满怀眷恋。令人动容的是,王万青在生前反复叮嘱家人,若是上医有需要,承载他医者生涯与母校情怀的物件,可捐出以激励后人。这份对母校的牵挂,如同黄河首曲的清波,在时光中静静流淌,温暖而绵长。
王万青曾经救治的藏族患者南美(左二)
“家人都要准备后事了,是他把我从死亡边缘拉回来。”41年前,王万青在阿万仓牧区成功救治了一名放牧时被牛角刺穿肚子的孩童,当年徘徊在生死一线的藏族男孩如今已到“知命之年”,身体康健,儿孙满堂。博医团在阿万仓卫生院特意拜访了这位玛曲草原第一例肠道吻合手术的受益者,南美攥着衣角回忆,那时候做手术得转院,要翻山过河,再走一百多里路,但自己肯定无法接受长途颠簸,于是王万青让人手持电筒照明,想方设法完成了手术。“躺在担架上,肠子坏死,能活到现在,真是多亏了王大夫。”他说。
王万青在草原上开创的“第一次”远不止于此。在亲友和同事的回忆与讲述中,他曾在牛粪堆上抢救休克产妇,在缺医少药的生产队为垂危病人输血;他曾顶着高原寒风,成功救治首例高原性肺水肿病人,让“死神”退缩;他曾为一位老僧人诊治突然肿大的颈部肿块,在简陋条件下精准操作,成功实施了当地医院多年来未敢尝试的颈部手术;他曾直面腹大如鼓的藏族少年,毅然闯过肠炭疽禁区……每一个“第一次”背后,都是与艰苦环境的角力,是与当地未知病魔的较量,更是“草原曼巴”用医者仁心在雪域高原刻下的生命印记。
跨越山河的坚守,在动情讲述中体悟精神内核
7月15日下午,“跨越山河的坚守”复旦大学与甘肃省玛曲县学习王万青精神座谈会在玛曲县县委政府大院举行。王万青家属、玛曲县人民政府督医王团胜及玛曲县健康教育所所长王加辉,才让卓玛,拉毛吉,玛曲县卫生健康局局长李基全,王万青生前同事、玛曲县人民医院副院长祁武志,以及复旦上医师生代表出席会议。座谈会由徐军主持。
风雪行医路,情系汉藏缘。座谈会上,短片《草原好曼巴》带领全体人员重温了王万青校友的音容笑貌。一帧帧画面,是穿越半个世纪的坚守;一句句乡音,是高原人民最赤诚的礼赞。王万青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甘南草原,献给了玛曲人民,献给了祖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他用听诊器丈量了玛曲的每寸草原,用仁心温暖了黄河首曲的寒冬。
袁正宏在座谈会上指出,王万青精神内涵丰富,集中体现为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坚守精神,心系群众、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与复旦上医 “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 的精神内核高度契合,是践行 “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思想、推动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宝贵财富,激励更多医学工作者投身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激励各族群众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力量。
袁正宏表示,为进一步弘扬王万青精神,复旦上医将与玛曲县紧密合作,深化王万青精神内涵研究与立体宣传,汇聚多方力量,助力在阿万仓镇打造的王万青纪念馆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崇高精神的重要阵地;将王万青精神融入医学人才培养全过程,邀请宣讲团进校园、举办展览、开展主题活动,引导青年学子领悟精神内涵;发挥医疗资源优势,推进对玛曲的医疗精准帮扶,以实际行动传承弘扬王万青精神,激励广大医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才让卓玛在致辞中表示,在艰苦而漫长的岁月里,王万青勇敢克服语言不通、生活条件艰苦等诸多困难,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藏区医疗卫生事业。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学习宣传工作,专题部署,制定王万青同志宣传工作方案,组建省市级报告团开展巡回宣讲,打造事迹陈列馆,创作话剧和文学作品,让更多人清晰、全面了解王万青同志事迹,树立时代标杆。
拉毛吉在交流发言中表示,此次活动在传承王万青精神的同时,再续复旦上医与玛曲县情缘,期待未来双方能够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信息化支持等方面,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让先进医疗理念与玛曲的基层实践深度融合,让更多像王万青一样的医者力量来到草原,让这份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情谊在新时代绽放更动人的光彩。
王团胜代表家人向来自各方的关怀表示感谢,他回忆,“父亲曾说,救死扶伤和民族团结是他的初心使命,他要一直为草原人民的健康做贡献,一直到心脏停止跳动。”复旦上医“正谊明道”的院训与“草原曼巴”精神血脉相通、一脉相承,并表示他将继承父亲的优秀品质,为玛曲的医疗卫生事业多做贡献,让上医精神与曼巴精神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他说,哪怕一丝一毫的疏忽,都可能关乎生死。”祁武志回忆,王万青手把手教年轻医生做手术,全力以赴对待每台手术、每位病人,为玛曲县人民医院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博医团专家志愿者代表、华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潘俊杰结合义诊经历感慨,“王万青前辈用马背上的药箱诠释‘为人群服务’,我们如今更要将健康守护深入到牧区毡房、流动车厢、车间厂房,让先进医疗照亮每个角落。”
博医团学生志愿者代表、眼耳鼻喉科医院博士生居钰乔分享了在阿万仓镇为牧民筛查眼疾的经历:“当为藏族小姑娘明确近视诊断,看到她带着信任的笑脸时,我好像懂了当年王万青前辈策马风雪的意义。”复旦上医“正谊”社会实践队代表、专职辅导员阿卜杜米吉提·艾麦提表示,王万青前辈用56年坚守架起汉藏连心桥,“这份以心换心的民族团结之力,将始终指引‘正谊’实践队的脚步,续写各民族守望相助的温情篇章。”
复旦上医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讲团成员、基础医学院研究生任宇辰与王万青的缘分始于2022年“上医师道”活动的线上访谈,虽未谋面,但王万青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作为本科生辅导员,他带领学生将王万青事迹编排成舞台剧《阿万仓的上医曼巴》,在剧本打磨中深刻体会其医者担当,“作为上医理论宣讲团成员,我将把此次玛曲见闻融入宣讲,通过更多形式展现王万青精神,激励更多学子秉承上医精神,到祖国需要处奉献。”
复旦大学档案馆副馆长周律代表学校,向玛曲县赠送了王万青同志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就读期间的学生卡复制件及《阿万仓的上医人 —— 王万青》一书。
博医团2025年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健康义诊启动仪式在玛曲县人民医院举行
博医团于玛曲县藏医院举办学术交流讲座
博医团在玛曲开展了系列医疗服务,14日上午,在玛曲县人民医院举行健康义诊启动仪式,联合当地医护针对多发常见病开展精细化诊疗;15日,队员们赴阿万仓镇义诊并为当地群众送医入户;16日,在玛曲县藏医院举办复旦上医专家学术培训会,还参观了宣侠父纪念馆。期间,团队深入尼玛镇、欧拉镇等乡镇卫生院,携便携设备提供基础检查并指导基层医生,分组入户为患病群众诊疗,送医送药并传授护理知识,让高原百姓就近享受专业服务。
王万青是连接复旦上医和甘肃玛曲的桥梁,他的精神早已融入玛曲的山河血脉,成为这片土地最温暖的精神坐标。他毕生追求的增进人民健康福祉的事业,毕生践行的“为人群服务、为强国奋斗”的精神,正在新一代上医人手中不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