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社联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开幕式 暨2025年上海人类学学会年会”在复旦举行

发布时间:2025-10-19

10月18日,“上海市社联第十九届(2025)学会学术活动月开幕式暨2025年上海人类学学会年会”在复旦大学举行。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类学学会会长金力,上海市社联主席徐炯出席会议并致辞。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出席会议,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马英娟主持会议。

开幕式现场

金力代表复旦大学和中国人类学学会,对本次活动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人类学是一门“认识人、理解人、关怀人”的学科,复旦大学始终将人类学视为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重要阵地。近年来,上海人类学学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全市人类学科研与科普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贡献了扎实的学术力量,彰显了上海人类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与学术高度。今天的年会生动诠释了“人类学有AI/爱”这一主题的深刻内涵,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更是推动学科穿越技术浪潮、坚守人文本质的初心。复旦大学愿与上海人类学学会一道,继续推动人类学与AI技术、生命科学、艺术科学等学科的深度协同,为服务国家战略、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徐炯表示,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强调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这不仅是对复旦大学的殷切期望,也是对上海社科界的共同激励。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理应走在前列、作出表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智聚力、建言献策,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潜心问道、述学立论。他希望广大学术社团借助“学会学术活动月”的平台,更好发挥“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学术化提炼、学理化阐释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为上海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上海篇章提供理论支持、贡献智慧力量。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市社联主席徐炯,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马英娟,上海人类学学会会长王久存为本届“学会学术活动月”揭幕。

人类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着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程。面对这场深刻变革,社科界理应主动作为,为构建更具智慧、更负责任、更富人文关怀的人工智能贡献独特价值。随后举办了活动月首场学术活动——上海人类学学会年会,主题为“人类学有AI/爱”。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外文学院博导刘海涛,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法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平,上海科技报高级记者吴苡婷,考古人类学家、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名誉院长郭大顺,上海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孙悦礼,复旦大学教授刘佳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柴可东,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上海大学美术馆馆长马琳,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轲,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讲师李嘉弘,上海桥中集团副总裁黄钢先后以“解码语言基因:数据之镜中的大模型跨语言能力与人类认知共通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法医人类学鉴识中的应用”、“以科学精神引领找寻曹操墓事件答案”、“‘圣都’牛河梁”、 “施杞国医大师“三点辨析”多模态数字模型在慢性筋骨病中的应用”、“从宋画和古诗看生物多样性变化”、“‘神圣的蘑菇’:商周青铜酒器上的短柱之迷”、“算法与颜料:人工智能视野下的绘画人类学再思考”、“古DNA视角下的中世纪亚欧人群跨大陆交融历史”、“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与人工智能时代‘人’的概念”、“人类学和服务设计的双向奔赴”为题作报告。副会长、复旦大学教授潘天舒,复旦大学法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张素华,副会长、上海科技馆研究员周保春,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张晓虹,绘画人类学专委会主任、2023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庄孔韶,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研究员郑建明,专委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唐启翠,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副研究员郑鸿翔,复智精医(上海)智能医疗有限公司总经理邵敏华作点评。

大会还举行了绘画人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仪式。据悉,该专委会由上海人类学学会发起设立,旨在推动人类学与艺术学、视觉文化研究等领域的交叉融合,是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首个以“绘画人类学”为主题的专业学术机构,庄孔韶担任主任。此外,旨在融合设计思维与人类学洞察,开展跨学科实践的设计人类学专委会是本年度成立的又一个专委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顾问夏磊任执行主任。王久存为新专委会主任以及新理事、青年理事代表颁发了聘书和证书。

2025年“人类学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同期举行。郭大顺获得本年度“人类学终身成就奖”,以表彰他在红山文化考古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金力、王久存为郭大顺颁发奖杯和荣誉证书。

“人类学终身成就奖”又称“金琮奖”,由上海人类学学会设立,颁发给在国内和国际有影响力的人类学家,以表彰其在各自研究的人类学领域所作出的卓著贡献。据了解,该奖获奖者均为在中国及国际人类学界有相当造诣、德高望重,在专业领域作出重大贡献并引领人类学发展,年龄在65岁及以上的人类学工作者。该奖项为中国国内人类学专业学会设立的唯一人类学终身成就奖,每年颁发一次,被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评为“上海市社会科学学会特色活动”。